认证成本陡增,充电桩赛道是否迎来新一轮洗牌?资本动向分析

2024年底,市场监管总局一纸新规,将充电桩纳入CCC强制认证管理。2026年8月1日起,未获证产品将全面禁售。
 认证成本飙升50%-100%,中小厂商直呼“压力山大”,而资本却悄然向头部企业倾斜。这场政策驱动的行业洗牌中,谁将出局?谁又能借势崛起?本文从成本、资本、竞争三维度深度解析!

e725319e1d1dff645b32cabb27d0467.png

一、政策加码:认证成本为何陡增?

1️⃣ 直接成本测试费用、工厂改造、年度维护

2️⃣ 隐性成本技术整改、时间成本

行业现状

  • 2023年国内充电桩企业超800家,其中70%为年营收低于5000万元的中小厂商。新规下,半数企业或面临淘汰

二、资本动向:头部吸金,中小承压

1. 融资集中化

  • 头部玩家:特来电、星星充电等企业2024年融资超50亿元,用于技术升级与认证布局。

  • 资本逻辑:政策倒逼行业集中度提升,头部企业市占率有望从35%增至60%(2026年预估)。

2. 并购潮起

  • 案例:某上市充电桩企业2024年收购3家区域厂商,直接获取其认证资源与渠道网络。

  • 策略:通过并购快速整合产能,分摊认证成本,抢占空白市场。

3. 中小厂商困境

  • 融资断流:2024年Q3充电桩领域天使轮融资同比减少70%,资本倾向“避险”头部。

  • 退出案例:广东某中小厂商因无法承担200万元认证成本,2024年底宣布停产转型。

三、行业洗牌:三大趋势不可逆

1️⃣ 技术壁垒抬高

  • 碳化硅(SiC)器件、V2G技术成标配,无研发能力企业被挤出高端市场。
    2️⃣ 渠道为王

  • 运营商(如国家电网、特斯拉超充)优先采购已获证产品,中小厂商失去B端订单。
    3️⃣ 出海求生

  • 未获证企业转战东南亚、中东等低认证门槛市场,但面临价格战与利润挤压。

四、企业生存指南:低成本合规的“三条捷径”

联合认证

  • 同一园区企业“拼单”测试,分摊实验室费用(可降本30%)。
    轻资产转型

  • 聚焦细分场景(如社区慢充桩),减少SKU数量,集中资源认证核心产品。
    政策套利

  • 利用地方补贴(如上海认证补贴最高50万元),降低初期投入。

五、未来展望:谁将主宰新赛道?

  • 赢家画像

    • 资金雄厚:能承受千万级认证与技术投入。

    • 技术领先:掌握高能效拓扑、智能充电算法。

    • 生态整合:与车企、电网共建充电网络。

  • 风险预警

    • 2025年或现“认证踩踏”,实验室档期排满,拖延认证进度。

六、我们合策的服务:助力企业低成本突围

作为检测认证服务公司,我们合策提供:
1️⃣ 认证成本优化:联合采购测试服务,降低单桩认证费用至行业最低。
2️⃣ 技术整改支持:自有EMC实验室,最快10天出具整改方案。
3️⃣ 融资对接:联合风投机构,为合规企业提供供应链金融支持。

结语
CCC认证新规如同一场“暴雨”,冲刷掉行业的泥沙,也让真金企业熠熠生辉。在这场洗牌中,“快认证、降成本、抓资本”是生存的不二法门。